浩浩長江,滾滾東流,,千萬年來,奔騰不息,,在人們不經(jīng)意間,默默地演繹著“滄海桑田”的故事,。 
    長江進人江蘇后,,西從儀征泗源溝始,,東至丹徒大路龜山頭這一段,,水利上統(tǒng)稱“鎮(zhèn)揚河段”,,主航道全長59.2公里,,江面彎曲,,是一個典型的洲灘比較發(fā)育的江心洲分汊河型,。而在丹徒區(qū)域的江面,,一宇排開有三座洲島:世業(yè),、江心,、高橋,,如同三顆綠寶石,,點綴在長江母親的胸前,分外奪目,。   
    春秋戰(zhàn)國之前,長江是在鎮(zhèn)江,、揚州一帶入海的,,當時的入海江口近似喇叭形狀,,直到圌山以上才見收縮,。長江自上游而來,,挾持著大量泥沙沖到鎮(zhèn)揚海灣內(nèi),水流逐漸減緩,,泥沙逐漸積淀,,常年累月,,在驟然開闊的海灣內(nèi),,就堆積散布著許多大小不等、形態(tài)各異的沙洲,。這些沙洲受江流變化的影響,或漲或坍,,變化無常。人們把江流深水流向稱作主泓,,一般來說,背主泓則漲出沙洲,,受主泓則嚴重坍塌,正如記載中說的那樣:“或昔有而今無,?;蛭魺o而今有,,橫斜方直不一,,其形南北東西無定?!睂q沙的過程,,古史也有記載:初見水底,,稱水影地,,后漸漲而出水,,稱涂泥地。再而長出開小黃花的小雜草,,謂之黃花雜草地,自黃花草地而生蘆葦,,則綿亙數(shù)十里,,漸皆為良田,其利可觀,。   
    公元220—280年,,長江主泓北趨,南江面便相繼出現(xiàn)大小沙洲,。在丹徒高資以西江中有貴洲,、新洲,、中洲,、嘉子洲,、珠金沙等洲島,。誰知到公元713—742年,長江主泓南擺,,且流水甚急,此時北岸大漲,,瓜洲不斷擴展,而近南岸的貴洲等在唐宋時期相繼坍人江中,,此后再未見過記述,。   
    公元1567—1619年,長江主泓再度北趨,,丹徒西部江面又漸漸漲出一些沙洲,有定業(yè)洲,、永固洲和蒲業(yè)洲等,。這些沙洲,,相距不遠,,洲與洲之間水流緩慢,,有利于泥沙的沉積,,漸漸地大小沙洲越靠越近,,終于并連到一起,,成為一個大沙洲,而大沙洲的出現(xiàn),,迫使水流分為南北兩汊,,開始形成如今世業(yè)洲的汊道,。   
    丹徒中,、東部江中,,于公元252—257年,,也已有了大型沙洲即開沙和藤料沙,。開沙面積之大,,可“橫塞海門”,,洲上有南朝宋武帝之子疾的墳?zāi)梗古苑N植一棵柏樹,,至明末已逾千年,,老桿仍榮發(fā)新枝。在宋朝,,丹徒諫壁設(shè)有“開沙巡檢司”,,專職管理沙洲,其時,,‘“全洲居民稠密,,田土廣闊’”,“煙樹云林,,生齒稠疊’,,“人文風淳,里人俗美”,可見當時開沙是十分繁盛的,。
    滕料沙在開沙之東,,因洲上產(chǎn)紫藤,運糧船上用此扎捆篷帆等,,最為堅固,,故成為必備之物,由此取名,。整個沙洲長50里,,闊30里,周圍150里,,洲上有許多田圩,,大的有萬畝之多。   
    公元1495年,,黃河水奪取淮河河道而流,,淮水即流人長江,長期穩(wěn)定的開沙和藤料沙遭急流沖襲,,開沙東端和藤料沙中北部全部被水沖失,。清朝時期,由于治理了黃淮水患,,長江來水越來越少,,江中老沙洲不斷擴大,新沙洲不斷出現(xiàn),,而且相互并連??滴跄觊g,,長江丹徒段江岸和沙洲曾發(fā)生過一次較大規(guī)模的坍塌,但總的趨勢中,、東部江南沙洲還是漲的,。到公元1879年,長江沙洲分為三段,,即上洲,、中洲和下洲,三段沙洲在長江的運動下,,在時光的流逝中,,漲漲坍坍,分分合合,,再加上洲民們的整治,,上洲的部分沙洲演變?yōu)榻裉斓氖罉I(yè)洲,中洲的大部分沙洲演變?yōu)榻闹藓晚樈蓿轮迍t演變?yōu)樘街?,即今天的揚中市,。   
    世業(yè)洲今設(shè)世業(yè)鎮(zhèn)。三國時在今高資之北的江中漲出一洲,,名貴洲,。東晉時又漲出新洲、中洲,、嘉子洲等,,隋唐時依然存在,此后即未見記載,。明代又出現(xiàn)西部沙洲的記載:“明初,,丹徒縣衙曾派劉鶴章率民去境西洲上圍堤?!?596年前后,,原新洲坍沒地段的江面上漸淤漲出北新洲,禮祀洲,、龍洲,,沙漫洲等沙洲,后逐漸連成一個大洲,,通稱北新洲,。1668年左右又與西南的沙洲相連,合并稱世業(yè)洲,。1736—1795年,,全洲有蘆草泥灘2.7萬畝。1854—1908年,,世業(yè)洲頭下移約5公里,,1938年后,又下移約5公里,。從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末,,洲體相對穩(wěn)定,整個沙洲緩慢東移,。   
    江心洲今設(shè)江心鎮(zhèn),。原是鎮(zhèn)江以東的一個大型沙洲,初名開沙,,三國時即存在,。沙洲“首銜焦嶼,尾搶圌峰,,長六十里,?!?008—1016年間,洲上有田1.3萬畝,,為焦山定慧寺廟產(chǎn),。1465—1505年,沙尾崩坍,,僅存40余里,。1683年后,原開沙洲頭又復(fù)漲新沙,。1776年前后,,新老沙洲逐漸并連成長生洲、功全洲等,,仍歸焦山定慧寺作公田,,故又稱“和尚洲”。新中國建立后,,“和尚洲”改名為“和暢洲”,,由9洲、6套,、21圩組成,,洲間為夾江分割,互不相連,,1952年后,,經(jīng)人工整治,形成現(xiàn)狀,,陸地面積為35.2平方公里,。洲頭距焦山僅2公里左右,90年代末,,該洲距焦山已達6公里多,,陸地面積減至17平方公里。   
    順江洲設(shè)高橋鎮(zhèn),。在江心洲東北,原同屬開沙,。唐宋年間,,開沙之尾曹府圩、馬沙圩,、后曹府,、馬沙等洲均繼坍人江中。1505年前后,,在原沙之東復(fù)漲蘆灘萬畝,,稱補沙洲、還沙洲等。1522—1566年,,諸沙洲互相淤并,,復(fù)漲“順江洲”。1736-1795年間,,漸與北岸南新洲相接,。順江洲有補順洲、代糧洲,、補額洲等大小沙洲15個,,地2.7萬余畝。小沙洲隨著河床上抬逐漸并連,。1954年洪水后,,原有一條與長江北岸相隔的小河淤廢,1955年和1962年,,先后在此截流筑壩,,使夾江堵塞,與北岸完全相連,,順江洲遂成為三面環(huán)江的大型邊洲,。